?
產能過剩給防水行業帶來一系列很多難題。如防水行業門檻過低,企業之間互相詆毀的惡意競爭不乏其例;低價競爭,甚至很多低于成本價的競爭,使得行業市場環境惡化。這種局面在2010年、2011年尤為嚴重。近日,中國房地產記者就防水行業發展現狀、產能過剩的難題等話題專訪了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先生。
【記者】:協會今年在組織成立三十周年的活動,國內防水行業也是三十年前發展起來的嗎?
【朱冬青】: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防水材料的技術整體上還可以。1986年后有一段時間,國內大規模引進國外的生產線,當時不管國內是市場能否消化吸收、是否有應用的可能,就是單方面認為中國的市場很大。1986年以前,國內幾乎沒有現在主要用的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都是氧化瀝青防水卷材、紙胎油氈,當時叫油毛氈。1986年后才有改性瀝青這個品種,最初叫改性瀝青油氈,后來又回歸到防水卷材的大概念中。現在,防水卷材和油毛氈變成了完全不同屬性的產品。
【記者】:防水行業何時出現過剩苗頭的?
【朱冬青】:過去防水行業從來不提產能過剩,但行業很早就“埋下”了產能過剩的隱患,只是沒有人提出來。大多數的企業都沒有真正的“達產”,沒有達到設計生產能力自然是產能過剩了。行業內有能夠達產的企業,但并不多。
當時做產能設計,沒有說24小時連續生產,規程要求的都是16小時、250天算一年的產能。一條1000萬平方米生產線的設計產能,實際生產過程中輔助條件若是滿足24小時,開足300天,實際產能就遠遠超過了設計產能。這些沒有開足的企業,不應算是產能過剩。
【記者】:行業是何時提出產能過剩的?
【朱冬青】:真正說產能過剩是4萬億投資以后,我們分析行業有些深層次的問題,才用到產能過剩這個名詞。之前,行業相對勻速增長,既能夠滿足國家建設的基本需求,也有自身的增長,盡管有的不達產,但不影響企業盈利。
“4萬億”給防水行業帶來很大變化。由于4萬億投資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原來用于房屋建筑的防水材料,也開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這樣在房屋建設的市場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高鐵、地鐵、隧道、機場、碼頭、垃圾填埋、污水處理等工程建設的應用領域。有一段時間工程建設和房屋建設的市場比重是一樣的。
那時出現了防水行業真正的大規模投資。很多企業改造、升級生產裝備,有的甚至大規模建設防水生產基地,在全國多地都有生產基地的企業集團也是那時出現的。當時也有很多新進入的投資者。行業大量投資造就了產能過剩的結局。也就在那時我們一次提出產能過剩。
【記者】:2012年,你提出防水行業的供需比例是5倍,是否如此?
【朱冬青】:防水行業是要生產許可的,現在生產許可下放到省一級了,發證企業的數字一直不太準確的。各個省有匯總的數字,不過可能是半年匯總一次,也可能是一年匯總一次。
另外,我們主要計算的是國家統計局統計的500萬元以上銷售規模的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和規模以下企業的比例關系一直不是很清楚。有說規模以上企業在全行業占占50%,也有說只有30%,在計算過程中行業總量也是估算值。
產能過剩是肯定的,我個人認為,產能過剩超過50%的可能性是有的,至于你說的供需比例是不是5倍關系還有待于更準確的計算。我們現在也在做全國防水行業的經濟普查,想把行業產能弄清楚。
當時說5倍也是有計算依據的,那時全國大概有1400家有證企業,一條線較低500萬平方米,1400多家乘以500萬平方米是較低的產能。不過很多企業可能有三五條線,或者一條線產能1000萬平方米,產能統計遠遠不止這個倍數,我們把全國的大企業數乘以它的系數,得出了一個很天文的數字。這個數字和我們能夠統計的產量相比是5倍的關系。
還有一種算法,就是把行業的產值和單價相除,然后與產能相比,大概是過剩50%的關系。結果不同源于如何計算的問題,不過上述兩種結果都表明產能過剩是肯定的。
【記者】:產能過剩與非標產品泛濫有關嗎?
【朱冬青】:這是肯定的,所以防水行業很少提遏制產能,2012年說過,以后沒有這種提法和具體的實施措施。現在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都是兩位數的增長,從總產值來講,投資比例是比較大的。今年1~6月,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行業銷售收入39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18億元,同比增長22%,收入的三分之一都在用于投資。
防水行業不同于水泥行業,水泥行業的落后產能已經很少了,但是防水行業大部分產能是“落后”產能。先進、落后的區別在于是否符合2013年3月實施的《建筑防水卷材行業準入條件》。這個文件給了行業兩年的改造期限,到了2015年,沒有達到準入條件的生產線其實可看成是落后產能。現在按照準入條件來評估的話,大部分的產能還是落后產能。
防水行業一要淘汰落后產能,二要用先進產能置換落后產能。現在來自行業外的新增投資比較少了,大部分是行業內企業在做產業升級。接下來的三五年,是防水行業產業升級最快的時間。
經過三五年產業升級之后,行業才能完成這一輪的置換。那時才能評價產能是否過剩,現在下定論為時過早。那些做非標的、節能環保不受約束的產能,我們并不將其歸結到總產能中。
【記者】:今年上半年行業100多億的投資都是產業升級?
【朱冬青】:這很難區分是新增產品線還是升級換代。既有企業新建產能,我認為是升級,可視為產能置換。新企業投資,我認為是新增產能。據統計,上半年的投資一部分是新增產能,但數量并不多。與此同時,行業內還有大批企業是沒有能力新增產能的,甚至還有為數不少擁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已經關閉生產線了,產能幾乎沒有。比如天津具備生產資格的企業有十幾家,目前在生產的也就五六家。
【記者】:非標產品是在2008年開始泛濫的嗎?
【朱冬青】:以前也有。防水市場一直是不規范的,我們主要歸結于政府建筑制度上的瑕疵。比如較低價中標是很多工程方接受的事實,雖然政府不允許。中標的總包已經殺的頭破血流,幾乎是成本價中標,之后又去層層分包,一層一層扒皮。加上政府監管不到位,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工地的結果是不容置疑的。由于制度上的瑕疵、監管上的不嚴,最終形成了防水行業的黑色產業鏈。另外,工地施工現場沒有資質的工頭帶領一幫沒有技術的工人去施工,導致房屋滲漏成為建筑通病之首。
【記者】: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對房屋滲漏問題是否已經有了覺醒?
【朱冬青】:較之前關注度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之前的十年,是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的十年,也是忽視品質的十年,幾乎全是較低價中標。2000年后,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是因為房地產已形成一個產業,開發企業把售后服務交給了自己的物業公司,物業公司發現了一個現象,大部分的物業費都用到滲漏的維護上。
防水做不好,房子不能通過驗收,業主也不答應。加上房地產下行期,本來房子就不好賣,一曝光就更麻煩了。防水材料是在房地產的主體材料之外率先有供應商與開發商達成戰略合作的產品,以前都是鋼筋、水泥這些產品屬于甲指或者甲供,現在防水材料已經屬于甲指,有地方甚至屬于甲供。
因此,房地產商對于防水的重視得到了好的的提高。現在大多數的地產百強企業和防水前20強企業達成了戰略合作,或者叫集團采購。
【記者】:業界時有創新產品推出,有沒有得到開發企業的關注?
【朱冬青】:從國際上來看,防水材料的品種相對固定,一類是瀝青防水材料,第二類是合成高分子材料,有的把合成高分子材料再和瀝青改性了。無論是防水卷材、密封材料,還是防水涂料,原材料都是這兩類。這些材料技術是相對成熟的,技術升級不會日新月異。并且市場也不需要有新產品,只要滿足功能要求就很好了。
我認為很多企業在做一些防水材料的創新是有誤區的,很多都是曇花一現,更多是做了一些偽科學或者炒作概念的東西。這種創新給防水行業帶來很多誤區,認為做出新材料就是創新。防水行業創新可以是創造新的使用價值、新的使用工法或者滿足不同的需求,或者有新的營銷方式、商業模式,甚至組織形式、管理方式,帶來收益、效率的提高,品牌質量的提高。
大家不要狹義理解創新就是出新產品,震驚世界、永留青史,這絕對是一個行業的誤區。企業的產品達到國家標準,已經是很大的創新了。現在符合國家標準的企業太少了。【本文摘自慧聰網】